【讀後小感】愛特伍的《使女的故事》
出於對今年播映美劇的好奇,因此上了圖書館將這部由加拿大作家「瑪格麗特.愛特伍(Margaret Atwood)」的小說《使女的故事(The Handmaid's Tale)》給借回來看。或許我是第一次接觸這類型的小說吧,因此讀來總覺得「戲劇性」不太能說服我。
對於這部小說,我會想到的類比,比較像是《1984》、《華氏451度》,也就是所謂的「反烏托邦」的類別故事。因為這類型的小說,通常都有很繁複龐雜的背景設定,而且作者會將我們慣常的某一個「點」的觀念,加以硬生生的反轉,接下來,再讓這個世界會演變成某種特殊怪異的模樣。
《使女的故事》的觀念反轉點,便是「如果社會人口的生育率降低到很嚴重的程度」的時候,社會將會變得如何?在這部小說當中,作者便創造出了「基督宗教基本教義派(雅各之子)」興起,發動政變推翻美國政府,重新建立了一個「基列」的政教合一的國家。在這個國家中,女性被分成幾個階級,以「具有生育能力」為當中的重點。女主角(本名不詳的「Offred」,但 2017 電視劇賦予了「June」這個名字)則因為具有生育能力而成為當中的「使女」階級。小說描述的這個極權社會,便照著這種背景運作,發生了各種殘酷的事件。
這部作品令我覺得不容易閱讀的原因,在於它的表現體裁上。基本上,這是一部「第一人稱」的寫作,也就是由女主角所作的記述而成。但由於作者想要呼應本書最後一章,也就是要塑造出「這是出自於百年前某批錄音帶中的自述,並經過內容編輯整理後結果」,為求故事的真實感,所以全書描述內容的凌散是合理的。——如果我不是已經看了6集美劇,那麼要讀懂小說前面幾章的設定,可能要耗費更龐大的專注力才行……
當然,以我們今天優秀的「後見之明」,回過看這部 1985 年的「未來小說」,很容易看出當年創作時的問題所在。本書的一大重點,也就是國家為了「製造新生兒」的方式,是把具有生育能力的婦女集中管理,無視於這群婦女的意志與人權,並用國家力量將她們分配給上層階級,好讓她們能夠幫社會菁英產出優秀的下一代。歷史上曾經發生過各式各樣的「社會優生學制度」,但這部小說的「使女(有生育能力婦女)配給」的設定,我並不太能夠接受。照經濟學的進度,稀缺資源會變得非常昂貴,因此若真的發生這種社會條件,「使女」應該會成為社會裡最尊貴的一群人、甚至成為整個國家的統治階層才對。當然,作者對於本書的許多創作概念,應該是來自於她當年所知的「伊朗伊斯蘭革命」的類比而來的;這或許有很多是來自於歐美主流對那陌生社會的偏見折射。
無論如何,這部小說還是提出不少令我們耳目一新的觀點思索。
相當有意思的反烏托邦作品。
故事架構在一個既是未來卻又像是過去的時空裡,以女主角──奧芙弗雷德(依附在他人底下的名字)為觀點所表達的故事。
在那個虛構、荒謬的世界裡,讓我看到一度懷疑這本書是不是拿發生過的事來改編,讓我有種在看另一本「我們最幸福」的錯覺。
雖然故事完全以第一人稱寫作,但是時間點經常跳躍,過去與現在式經常像是同時發生般,章節轉換異常頻繁,短的可能五到十頁就換下一個章節。
作者的筆力異常強大(怪不得被稱作國寶級中極少見的女作家),藉由這種時間跳躍的方式,讓故事彷彿就像是一場夢、一段回憶一樣。
很有意思的地方在於,在那個反烏托邦世界裡不只女人,男人也是體制下的受害者,形成了一個以荒謬制度束縛人性的悲慘世界。
不會想再看第二遍的故事。
不是寫不好,而是寫的太好了。故事背景是荒謬的,充滿後設與反烏托邦的味道,但是關於那些壓抑的細節、恐懼的情緒、瘋狂的發展,卻寫的好真實好可怕,看的時候心情很沉重,瑪格麗特愛特伍真的是太厲害了。
以前曾看過盲眼刺客,雖然只看過這兩本,卻都讓人印象非常深刻。這兩個故事都帶有些許科幻奇幻背景,但是對照真實的世界,那些情境描寫顯得異常殘酷寫實。女性的困境在故事裡一方面是隱蔽的但同時也是顯露,她們的行為隱晦不清,但是在那些難解的事件中,隱藏著巨大的壓迫、仇恨和對立,種種衝突以悶燒的方式進行,將故事渲染的更沉痛。在看這本使女的故事時,甚至有種在看安妮的日記的感覺……一切都像是真正發生在世界上某個角落的故事,但是又詭奇的令人不忍目睹,我想這是這本書最大的魅力。
故事本身與設定亦具有可觀性,下次想再看看女祭司那一本。
...Continua我認為要讀懂..或是要欣賞作者的書籍..讀者本身要有很強大的知識背景..也就是閱讀過很多書籍(懂文學..懂意識形態..懂科幻..懂宗教...等)~如果沒有足夠的背景..會覺得作者的書不容易看..反之..則會讚嘆作者的書寫功力如此之強~使女的故事..末世男女..洪荒年代.....個人認為都是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