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正常人」?「正常」的標準是什麼?英文書名用了「normal」這個單字,「正常」也許就是符合「普通」──於是,我們終其一生努力「正常」,跟一般人一樣,不求傑出,只要合乎群體規範,小心翼翼,害怕自己超出格線。書的封面畫了一個半開的罐頭,康諾和梅黎安蜷縮著,緊緊地擁抱彼此,在「正常」的社會規範裡相依,害怕被看見,壓縮再壓縮──在整部小說裡,康諾和梅黎安一直關注他人目光,於是康諾隱瞞著大家其實都知道的祕密,梅黎安努力成為大家喜歡的樣子。
「但當時的他們就是這樣,在日常生活裡小心翼翼壓抑自己的情感,把情感擠壓到越來越小的空間,直到某個無足輕重的小事突然引爆,爆發出瘋狂到不可思議的驚人重要性。」康諾和梅黎安的關係從高中到大學畢業後,渴望相近卻又努力遠離彼此──書腰寫著:「為什麼我們渴望關係,卻又一再受傷?」我想,正是因為人生沒有範本,卻又要求我們符合正常標準,於是在關係面前,逃離比面對容易。「你因為愛上某個人,做了某些決定,往往就改變了整個人生。」我想,「做了某些決定」比「愛上某個人」對人生更為重要,生命中的所有人都只是幫助我們學會某些功課的媒介,在相處中學習如何讓自己成長。所謂的正常/普通,就是沒有統一標準,人生毫無範本。
這本書的語調平淡,只是淡淡敘述一個故事,也許就是因為偏冷的語調,讓評論把這本書跟《挪威的森林》相提並論;另一方面,主角都帶著傷,在事件的發展中,互相治癒也治癒自己。另一特色是以重要事件發生的日期分章,敘述梅黎安和康諾在事件中的決定和改變,到最後一章,梅黎安的成長比康諾更多──她讓康諾成為自己的主人,為自己的人生負責,而不再需要為她頻頻回首。捨棄是需要練習的。讀到這一章,讓我聯想到《雖然是精神病但沒關係》的最後一幕經典場面,患有自閉症的哥哥對弟弟說,你是自己的主人──項圈解開時,才能真正自由。
也許後面沒說完的故事裡,梅黎安和康諾還會繼續分分合合,繼續傷害彼此傷害自己,但在那一刻裡,至少他們開始明白這是所有正常人/普通人都會面對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