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這本小說的短篇故事集讓我覺得,有時候罪行真的不是簡單的有罪沒罪。
在台灣,某些低劣的謀體為了吸引讀者,往往使用誇大以及二分的刻板印象來對案件下標題,
而讀者也往往就被這些過於簡化的標籤誤導,這個從之前的廢死討論就可見一斑。
台灣人很少覺得一件罪行的背後,可能是整個社會環境或是教育的問題。
我們普遍認為這是個人的問題,而傾向把犯罪者跟普通人切割並隔離(之類的)
事實上,就如同這本書封面所說,從來沒有一個人早上起床會說『我今天準備要犯罪』
在一件犯行的背後,絕對是有這個人的生命脈絡,以及跟他跟這個社會的互動有關係
當我們今天看不到這個人的生命故事,看不見這個犯罪的脈絡時
我們便無法真正的看見他們,進而了解他們,幫助他們。
這也是我所不樂見的
所以我以此為戒,時時地提醒自己
希望台灣可以變得更好,往更好的方向前進
...Continua閱讀過費迪南著作的【誰無罪】之後,對於描寫犯罪動機的小說感到興趣,因此就尋找他第一本的處女作【罪行】,繼續感受那產生罪的動心起念,以及環境所影響的不同因素,罪行這本書描述了十一個故事,有環境背景因素,有著是不法定罪的事宜,也有著好人與壞人之間難定義的問題,其中也包含著一些心理疾病所造成的罪行,透過一位律師僵固師描述得相當生動,也帶來許多的反思。
完整內容 http://jbear.net/blogs/black/archive/2015/09/08/29924.aspx
...Continu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