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收錄作者雷.布萊伯利於1979、1982年所撰寫的尾聲與後記。
◎美國國會圖書館評選「二十世紀最有影響力的百大小說」
◎出版逾60年,仍高踞亞馬遜百大暢銷排行榜,歷久不衰;美國超過一千所學校選作教材及推薦讀物!
《華氏451度》是二十世紀的文學傑作,背景設在黯淡而貧乏的反烏托邦世界,
以一個壓制自由的未來社會、禁止人們擁有與閱讀書籍的故事,
深刻描寫出現代人在不自覺中,反受科技和娛樂禁錮的存在狀態。
「書本變薄,然後是濃縮、消化過的版本,最後成了摘要,摘要的摘要的摘要,二句話……」
故事中的世界,人們只談論一些無意義的事,快樂是最高指標,思考會帶來不必要的煩惱,
而書則是擾亂平靜的怪獸。
蒙塔格是一名打火員,
在他的世界裡,電視主宰著一切,文學則瀕臨滅絕;
打火員的工作成了放火而非滅火。
他的工作就是要摧毀非法的產品,也就是印刷書籍,
以及藏匿這些書籍的房子。
蒙塔格從來不去質疑自己的行為造成了什麼樣的破壞和損失,
每天只是回到他無趣的生活和他的妻子蜜卓身邊,
而她的妻子整天只會陪著她的電視「家人」。
但這時,他遇見了古怪的年輕鄰居克萊莉絲,
她讓他知道原來過去的世界裡,人們不必生活在恐懼中;
在現今的世界裡,還是有人可以透過書本裡的思想來看待一切,
不必仰賴電視中無腦的談話。
就在克萊莉絲突然消失之際,蒙塔格開始質疑自己所知道的一切;
一次出勤行動中,寧可與書俱焚的老婦人更讓他在心中深植這個想法──書本裡肯定有什麼。
他開始在家裡藏書,而當他的偷竊行為被發現時,
這個打火員得開始亡命天涯……
◎大家都誤會了《華氏451度》──
作者雷.布萊柏利2007年在接受《洛杉磯週報》(LA Weekly)訪問時堅定表示:《華氏451度》並不是關於政府監控言論的故事,而是電視如何摧毀人們閱讀文學的興趣。
在這本書中的壞人不是國家,而是人。
和歐威爾的《一九八四》不同的地方在於,《一九八四》中政府利用電視螢幕對公民洗腦,布萊柏利則預見了電視將會變得有如鴉片般引人上癮。布萊柏利在書中將電視比喻為「牆面」,裡頭的演員是「家人」,任誰只要是聽過某個粉絲重述電視節目的內容,直呼角色的名字好像自己的親戚或朋友一樣,都能馬上了解這個比喻。
故事的主角蓋伊‧蒙塔格,這位打火員開始質疑為什麼自己靠著燒書賺錢。他最後退出了自己所處的權威文化,轉而加入一群人所形成的社群,他們記住整本書的內容,好將書保存下來,等著這個社會又開始願意閱讀的時候到來。
...Continua1.人可以忍受無知,卻不能被愚弄?
2.寓意看完書末作者的話之後反而會更不明白唷。(笑)
3.知識並非一切,技藝也是學問。關於愚昧的黑色幽默。
4.書封不是最重要的,但真的會影響你掏錢的心情♥
聽說這位米國大咖作者的文筆非常做自己,所以要貼切地翻成傳神的中文有很高的難度。好吧既然市面上的人都這樣說了,那我也只能用聖嚴法師般的佛心看待這本書讓人讀到很頭痛的譯筆(吞2顆普拿疼)。
雖然如此,這本書還是很精彩,起碼我感受到了作者想表達的是什麼(天分高沒辦法)。不過其實現在的世界和雷叔塑造出來的那個大家都不看書的世界,根本也沒啥兩樣,只差在看書不會被抓而已。
(什麼?在我們的左岸那頭已經有人看書被抓了嗎?啊...這...)(不要趁機亂酸啦)
「焚書之處終為火刑之所。焚書之處,終必焚人。」海涅的警言猶在,黨衛軍已在柏林廣場燃起火苗,焚燒文明的同時,也焚毀人們的理智,為大屠殺做足準備。《華氏451度》描繪鮮明的焚燒景象、與藏書共亡的老嫗、化成烈焰的比提隊長等種種符號連接上歷史傷痕,使此書被視為反言論審想的象徵,受後世廣泛地引用致敬,如電影《華氏911》或是網路錯誤代碼HTTP 451等。但是這故事終究不是另一本《1984》,書本中沒有老大哥的極權統治,文化層面的代表意涵實非作者本意,布萊伯利所擔憂是電視普及後隨之而來的平庸化力量,而非專制獨裁的個人意識。
「市場越大要處理的爭議就越少」比提隊長洞見媒體的困境,當一個表達媒介試圖觸及盡可能多的群眾時,就必須拋棄所有會產生分化或排除效果的敏感題材,於是關於族群、性別或政治等全都不可觸及,只能製造大眾皆可談論的普通娛樂,諸如「越來越多人人可以玩的運動」、「書中的漫畫越來越多,圖片越來越多」等現象,形成強制向下看齊的娛樂文化,於是蜜莉讚嘆節目之精彩,卻道不出「好看」外的任何話語;年輕人熟悉汽車或服飾的品牌,卻無法自行評斷價值。科技進展的結果,竟是掏空人們心靈,孟泰格夫妻的生活充斥著嘲嚷聲響,彼此之間卻無話可談。勉強交談不是說些空洞評論,如對總統外貌品頭論足,但對戰爭爆發的可能充耳不聞;就是佐以陳腔濫調,像是菲普太太疾呼生活要獨立,卻不曾思考這些詞語的意義。其實早在消防員焚燒書本之前,故事中的人們就滿足於電視牆和鄉間競速等消遣,放棄讀書思考了。對比今日,我們沒有焚書隊,出版品列入禁書名單只會成為行銷話題,但是人們閒暇時,寧可瀏覽零碎資訊,也不選擇閱讀沉思;發表意見的場合,趨向談論人人皆同意的共有成見,而非建構可供討論的獨立論述。
「你根本沒停下來思索我問你的話」克拉莉絲點明思考的要素,構築想法需要展開成串命題,用「因此」、「所以」、「但是、「不過」等互相串聯,然後才能說出或寫下有思考的話語,無論多麼天資聰穎的人,都無法在缺乏閒暇下進行。隨著科技進步,未來的人們理應擁有更多的光陰,從事工作以外的興趣,但是人們不再散步閒談,改以駕車亡命狂飆,速度快到除了危險外無從多想;不再駐足欣賞自然景色,看見綠色即是樹,望見紅色就稱花,對事物僅留下最淺層的印象;不再與親友互相交際,選擇用電視牆、海貝耳機充斥生命的每分鐘,然後吞服安眠藥逃進睡夢的懷抱,於是可以用來閱讀、思考和交流的珍貴時光就這樣被揮霍掉了。這樣的生活景況,不只造成思想上的匱乏,同時也是生命本身的匱乏,畢竟不只是思想,所有值得追尋的事物,都需要消耗時間和精力追求。貧乏的生命令人難以忍受,死亡變成唯一可行的選項,所以書中世界自殺者者眾。
上述批判不免引來質疑,這是否在強調閱讀至上的菁英主義?藉由輕蔑普羅階級的娛樂方式,例如電影、電視節目或體育活動等,建立和群眾不同的品味區隔,維持自身的優越地位。這種隔閡正是比提隊長痛恨書本的原因之一,也是他用來說服孟泰格的論點,期許他們兩個共同站在群眾這邊。「你需要的不是書,而是書上寫過的東西。也是如今電視原本可以傳達的東西。」從費伯對孟泰格的教誨來看,布萊伯利擔憂並非那麼膚淺,書籍或是閱讀習慣的消逝並不重要,真正問題在於而是複雜化的知識,以及一些我們稱人類文明的成就,會受到同質和平庸的社會結構摧毀,無論這些成果是以文字或影像的方式呈現。於是我們就遇到一個兩難困境:費伯認為拯救困境的三個要素:有品質的知識、消化知識的閒暇時間和兩者互動所得來行為的權利,不可能不在一個菁英式的象牙塔系統中獲得;比提擁有豐厚的文化資本,卻選擇站在普羅大眾的一方,對抗著這種不可見資本產生的歧視與不平等,但是這種抗衡是以向下看齊的方式實現。我們若不選擇擁抱某種形式的菁英主義,就得選擇庸俗化的文化浩劫(撇開作者教條式的主旨,如把這視為反烏托邦式的情節,這種瘋狂的兩難選擇,是該類型最令人激賞的醍醐味)。
小說提出某種人類的境況,點出問題之所在,卻不見得有能力給予讀者滿意的答案。故事最後並沒有讓費伯和比提間的辯論分出高下,而是讓孟泰格作出選擇,燒死反對立場的比提,等同選擇費伯的菁英價值觀。隨著焚書隊長死亡、城市覆滅、說書人團體的出現,和浴火重生的鳳凰象徵等,讓泰伯的論述在故事情節上獲得支持,但是這種簡化解決辦法不會讓讀者滿意,不能把反對者燒死,斥責他們提出的質疑,就能不把它當一回事。但是小說總要有個結局,長篇論述也不適合故事的形式,所以如何找出自己的答案,就是讀者的功課了(作者的詮釋當然有參考價者,但這也不是他說了算,就像此書在文化上的象徵意涵,絕對不是他預先能想到的結果)。
...Continua上次看是大學,再次複習發現作者的文字與敘述方式很優美,部分也要歸功於譯者。
以下節錄:
「讓月光映照著他的顴骨、他緊蹙的眉脊,月光分別在兩隻眼睛裡蒸發,形成兩股銀白色洪流。」
「此刻,把夜色全吸入他張開的口中,再把他的蒼白吐出,將黑色重甸甸地淨留在他自己體內後,他以穩定持續的小跑步出發了。」
「儘管它進入我腦中時無一屬於我,但過一陣子它會在我腦中湊攏,就會成為我。看看外面的世界,我的天,我的天,看看外面,我的外面,我的臉孔外面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