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開頭到結尾情緒一直站在比利的立場去想
對人格分裂的比利愈是了解 愈是產生了情感
更希望結尾的比例能夠好轉 這個社會能再次的接納他
可惜 現實是沒人在乎 當你有罪在先的時候
一個希望都沒有
就像Boy A一樣
想當正常人 只得下輩子了
但如果我是受害人一點也不了解比利的話呢?
就會像這個社會 當他是罪犯處置
再也不饒恕 不給予機會吧?
"多重人格分裂下的悲劇小說"
丹尼爾的書最讓我激賞的是獻給阿爾吉儂的花束
之後有聽過第五位莎莉.24個比利和比例戰爭
但看完第五位莎莉後因為好看度太弱
所以放了10多年都沒動念看24個比利
這次終於有心思來看
雖然好看度仍是不佳
不過這本書卻讓我對多重人格有比第五位莎莉有更進一步的體會
多重人格基本上可看做是一種強烈逃避現實困境下
心理強烈退縮下但生理又必須自我保護下
所創造的一種人格產物
藉由新人格來解決主體所面對的現實困境
過程中可能是因為情感(或是慾望)太過強烈將導致必然的失憶狀態
因為習慣逃避
所以在面對新困境時
便又會產生新人格
人格的不斷分裂下導致長時間的失憶狀態
失憶狀態又導致和現實生活的脫離而導致更多的分裂
直到一個臨界
就會開始聚合
而產生所謂的"老師"
但"老師"並不是萬能
集合了所有的人格
結合了優點也就結合了缺點
只是回到當初普通人的精神狀態
一但遇見現實的新重大壓力
就會又導致分裂
以致重複分裂聚合的循環
可能唯一的解方就是和世界隔離吧~~我猜
ps.混亂時期真的很恐怖,完全沒有對現實的掌控能力
看時有感覺的地方:
P50:亞瑟是這樣告訴我們的,必須要有人站出來,那是一盞很大的白色聚光燈,每一個人都站在那盞燈的四週,看著它或在床上睡覺,只要誰站在光圈裡,誰就得到這個世界來.亞瑟告訴我們,不論誰站在那兒,誰就擁有知覺
硬是要雞蛋裡挑骨頭的話,我會說四五百頁之後有時段落之間的承接不是很順暢。但是,但是,即使挑滿一碗公骨頭,這本書都是精彩萬分的小說,而且還是真人實事——難以置信,也難以釋手。